-
第三集:一場失敗的“察言觀色”
【案例】
在前不久的一天,店里來了一位顧客,大拖鞋,舊褲子,我感覺他就是來湊熱鬧的,沒抱希望,也就沒有主動招呼他。
他在店面里轉了一圈,開口問我一款瓷片的價格,我就和他隨便講了一下,看在他是顧客的份上,我給他介紹了我們瓷片的產(chǎn)品特征、價格優(yōu)勢等,并拿了一款產(chǎn)品和其它產(chǎn)品通過試水實際操作來驗證。此時他說了聲“價格太高”就轉身要走,說再到其它店面看看。
我就拿出恭順的樣子給了他一張名片,最后還裝腔作勢地微笑著向他要電話:“公司有團購活動或
其它活動時,我們就可以給您電話或短信了!蔽倚南,即便他不會買太貴的東西,可也說不準會抓到一個救命稻草呢? 他很配合,留下了電話。
過了幾天,公司有個小區(qū)活動,我不經(jīng)意看到了他的電話,要不試試?于是給他發(fā)了一條信息。沒有想到的是,他還真的來了,還帶著他的家人,他拿出來的那張平面圖讓我傻眼了:那是本市最好地段里的一個樓盤,面積是近400平方,基本上算是一個小工程了。
我有點受寵若驚,于是對空間搭配等方面細心伺候,他的家人顯然對我們的產(chǎn)品和價位十分滿意,他們最終定下了我們的瓷片和地磚。
要是我當初的輕蔑和不屑真實表現(xiàn)地出來,這個單恐怕早就黃了!
【分析】
很顯然,案例中這一單交易的成功,不是因為導購的努力促成的,而是因為顧客的特性而成交的,是顧客對產(chǎn)品進行判斷的結果(顧客看完我們的產(chǎn)品之后,又對比了其他產(chǎn)品)。如果這位導購能夠對進店的顧客提供更加專業(yè)服務、誠懇的態(tài)度,成功的可能性或許會更大。
從店內交易來說,這位導購在小區(qū)推廣時給顧客發(fā)了個短信,是本次交易的關鍵。如果這位導購沒有發(fā)這個短信,而是其他品牌的導購發(fā)了短信呢?或許就是另一種結果了!
【提示】
都說銷售人員一定要學會“察言觀色”,要能通過顧客的“穿著打扮、舉止神態(tài)、語言修飾”方面來判斷顧客的購買行為特征。這話不錯,但要抓住其中三點精髓:
★購買力和購買行為特征不是相同的概念。我們要判斷的是顧客的購買特征,而不是購買力。
★衡量顧客的購買行為特征要和特定的產(chǎn)品聯(lián)系起來。
★“察言觀色”得到的顧客購買行為特征和購買行為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,因為每個人的分析不同,得到的結果也有不同。比如僅僅認為穿著隨便的顧客一定不是高消費人群,可能得到讓人啼笑皆非的結果。所以,以貌取人不可取。
顧客進店多是有目的的,或是顧客,或是購買的參與者,或是信息搜尋者,每一位都值得重視、抓住。
《銷售與市場》渠道版編輯部,jamesfan@vip.sohu.net,010-58790767。與作者一起關注營銷、一起關注企業(yè)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