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(wǎng)站>創(chuàng)意策劃>廣告雜燴>詳細內(nèi)容
從啤酒廣告說起:揭穿無效廣告(2)
作者:全生 徐曉 時間:2008-9-22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區(qū)域品牌的鄉(xiāng)情廣告
——甭套近乎,人都是沒有良心的。
力波啤酒曾是上海最受歡迎的本土啤酒之一。1996年三得利登陸上海后,力波因為營銷手段落后、在三得利的進攻中陣地屢屢失陷,還曾因攻擊三得利水源質(zhì)量,被三得利告上法庭,即丟了官司,更丟了市場。
2001年開始,力波啤酒開始了自己的抗爭歷程,力波以一則充滿上海懷舊情節(jié)的廣告:《喜歡上海的理由》很快風靡上海,作為上海人,我至今還能哼出那支廣告歌的旋律。在廣告歌的推動下,力波的銷量迅速回升。這則廣告因此還得了獎。
可是再來看看2004年的一組數(shù)據(jù)。就不那么興奮了。
市場占有率:
第一位:三得利 57.75%
第二位:力波 16.5%
這股創(chuàng)意掀起的熱潮,不久就冷卻了。上海人并沒有顧念老鄉(xiāng)的情面。力波失守本土的陣地。
其實人們從來不會因為力波啤酒是上海的本土啤酒,就掏錢。
道理很簡單,消費者是沒有“良心”的,消費者在選擇品牌時關注的是能得到的利益。而不是情感。如果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有感情,那一定是建立在消費過程中,“品牌”滿足了消費者的“期待”的基礎上。與鄉(xiāng)情毫無關系。況且,中國消費者都很崇洋媚外,“原裝進口的總比組裝的好,組裝的總比國產(chǎn)的好!敝袊M者對“本土出品”的東西,普遍期待不高。
心靈營銷觀點:
廣告是對人說的,所以要從人性出發(fā)。動情的,創(chuàng)意的廣告,能讓消費者沖動一陣子。但這種沖動的根基很脆弱。 “鄉(xiāng)情”可以是一種切入話題的形式,但不能成為廣告的內(nèi)容,也不能成為一個能夠為本土品牌留住消費者的長期策略。
定位時代
啤酒國產(chǎn)品牌在檔次定位上趨向模糊,主要是由于規(guī);淖非,產(chǎn)品線的擴展。比如青啤原屬高檔次品牌,現(xiàn)逐步向中下檔覆蓋。
而燕京、南昌等品牌則是在大眾化、平民化的中檔基礎上,逐漸推出高端產(chǎn)品,必將逐步改變其品牌檔次定位。
品牌定位上的混亂,令品牌印象模糊。廣告策略也因此沒有了靶心。一會兒是新品廣告,一會兒“大事有我”,必須為“春節(jié)”“奧運”吆喝。忙了一大圈,消費者心中始終沒有一個對品牌形成核心印象。
在中國市場的海外品牌,都有明確的定位。
百威的定位:美國啤酒第一品牌
喜力啤酒:進口啤酒第一品牌
百威在美國市場也有高端產(chǎn)品,但百威為它的高端啤酒建立了一個新的品牌:米什勞。
米什勞被定位成一種高價美國啤酒,沒幾年工夫,就成了在美國銷量最大的啤酒之一,而且價格不菲。
百威在美國是很平民化的品牌。如果百威的高端啤酒,用的仍是百威的品牌,人們不免對這種價格不菲的新產(chǎn)品,產(chǎn)生狐疑。那種感覺就像遇見了一瓶幾千塊的二鍋頭一樣。
反之,青島啤酒的低端產(chǎn)品,雖然一時為增加了銷售量和市場份額。但其實卻毀了自己在消費者心中“國產(chǎn)第一品牌”的印象。事實上老百姓已經(jīng)不再像10多年前那么仰慕青島啤酒了。
心靈營銷觀點:
品牌成立的基礎之一就是:不能通吃。
任何會破壞品牌印象的措施都應當避免。無計劃地擴張生產(chǎn)線,混亂品牌檔次的定位其實得不償失。因為會影響品牌溢價。
此外,還有一個最常見的“拆毀”品牌的措施,就是無節(jié)制地“減價”。
減價讓消費者認為:你就值那么多錢。
減價培養(yǎng)消費者:不要購買正價產(chǎn)品。
90年代末,中檔服裝品牌Esprit在上海白領中間,是令人仰慕,價格不菲國際品牌。
可不知何時開始,Esprit愛上了打折。起初,消費者為全場5折,興奮不已。Esprit也嘗到了甜頭,但2,3年后,Esprit在消費者的心里,淪落為經(jīng)常打折,賣不掉的品牌。銷售一落千丈。
相反韓國中高檔品牌Eland和TW的策略就是永不打折。無論所在的商場其他的專柜如何跌價,他們永遠“不參與本次優(yōu)惠”。消費者并不因為他們不打折就不買它。相反,Eland和TW慢慢籠絡了一批忠實的消費者,在他們心中,永不打折=高檔、高品質(zhì)、體面。
品牌是長期的,永續(xù)的事業(yè)。營銷的戰(zhàn)場是人的心靈。購買需要是永遠存在的,但究竟如何說服購買?從廣告語,到營銷戰(zhàn)略,其實都是在向人性的軟弱,癖好,偏見發(fā)起挑戰(zhàn)。
上海臨格系心靈營銷理論創(chuàng)始者